中贼鸥

Stercorarius pomarinus   Temminck
   

  228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上海自然博物馆采自浙江沿海的标本描述)成鸟雌雄相似。
淡色型:夏羽额、头顶、枕、短形羽冠褐黑色,后颈淡黄色;背、腰暗褐色,有时腰具白色横斑;尾上覆羽暗褐色而具白色横斑;尾羽褐黑色较深,有12枚,中央一对尾羽较长,在尾部明显伸出,并于末端处扭曲。颊、耳羽暗褐色,颈侧上部淡黄白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基部白色,在翅上形成白色翼斑;第1枚初级飞羽最长,其余依次渐短;第1—7枚初级飞羽的羽轴淡黄白色,先端转褐或稍褐色;三级飞羽、翅上覆羽和小翼羽褐色。颏、喉白色,稍具浅褐色斑;下嘴基侧面黑褐色,与颊同色;前颈白色稍具褐色纵斑;颈侧、胸白色,各羽具1—2道淡褐色横斑,有时具皮黄色细狭端斑;下胸和腹部白色,下胸侧和腹侧具有与胸部一样的淡褐色横斑纹;下腹和尾下覆羽白,各羽具1道或数道褐色横斑;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色。
暗色型:上体黑色,下体暗褐色或黑褐色,或通体黑褐色;下体有时具窄的淡色羽缘。冬羽与幼鸟通体呈暗褐色和皮黄色斑杂状,斑纹为横斑。下体和尾上覆羽具黑褐色和皮黄色横斑。
虹膜暗褐色;嘴淡青铅色,先端黑色;跗蹠、趾、蹼、爪均黑色。
量衡度 (mm,g;据诸葛阳等,1990;刘作模,1963;张家驹,1990;施银柱;以及上海自然博物馆、复旦大学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3) 710 505 38 378 170 55
600,690 525,480 38,41 355,330 207,181 51,56
♀♀(7) 616 475 38 361 162 56
(480—701) (440—522) (37—40.5) (344—380) (130—187) (53—59)
оо(2) 一 一 38,36.5 355,360 165,150 54,50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大中型海鸟,全长510—550 mm,身体健壮。嘴较短,近黑色;翅与身体连接处宽阔;繁殖期中央一对尾羽显著长于其他尾羽,并扭曲。有两种色型,淡色型头顶黑色,颈部淡黄,上体褐灰色,下体白色,有深色胸带;暗色型通体暗褐色,较为少见。

生物学

中贼鸥在中国大陆和沿海为罕见旅鸟。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善飞行,亦喜
游泳,在陆地上行走灵活。飞行呈直线,双翅搧动频繁、轻微。但在追啄抢夺他鸟食物时飞行快速而敏捷,飞行技巧极为高超,能不断转弯和上下翻飞,被称为海盗式鸟。
繁殖期主要栖息于靠近北极海岸的沼泽或苔原冻土带河流与湖泊地区,非繁殖期主要在开阔的海洋和近海岸的洋面上活动,迁徙期主要在远洋,有时也出现在内陆大河与湖泊。
取食主要靠抢夺其他海鸟的捕获物,自己也会在水面或陆地上觅食,食物主要有鱼、鼠类、其他鸟的卵、雏以及动物尸体、甲壳类和大型昆虫等。也伴随轮船飞行、吞食扔下的废弃食物、动物腐肉等。
1960年12月在山西解县获得第1只标本(刘作模,1963)。1984年11月在四川采获的标本鸟单只停栖在高原沼泽生境的湖岸,周围开阔,植被为沼泽草甸。当时湖中有燕鸥、棕头鸥等活动(张家驹等,1990)。香港在20世纪90年代秋天热带风暴过后有过3次记录,数量为3只,2只和47只(Carey et al.,2001)。台湾海峡1989年5月,一次在海上见过2只、3只、7只、8只、9只的群和8个单只。总数达37只浅色型鸟
(Hopkin,1989)。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古北区和新北区北部沿海陆地(繁殖鸟);中美洲东西部海洋,非洲西部海岸,印度洋西北部海域,东南亚海域及围澳大利亚海洋及沿岸地区(冬候鸟)。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山西(解县)、黑龙江(哈尔滨)、江苏(东海)、浙江(沿海普陀、舟山群岛、大陈岛及东海)、广东沿海、四川(若尔盖湖)、台湾海峡、香港旅鸟)

分类讨论